我們跟著公車路線第一站來到烏日的聚奎居


其實聚奎居離我們家很近  只有幾分鐘的車程


而以前我們竟然連聽都沒聽過



走進烏日學田路405巷內


豁然出現一棟氣派豪華的巴洛克氏三合院洋樓


 



古老的建築配上一個現代化的門牌有點不搭


 



因年久失修整棟建築物充滿了歷盡滄桑的感覺


 




斑駁的天花板和長滿青苔的牆壁能可看出過去顯赫的人文背景


 



相傳聚奎居是日治時代富商陳昭宗於大正九年所建


是烏日著名詩人陳若時的故居


 



日據中後期綜合中國 巴洛克 及東洋建築風格


可說是中縣中西合壁的建築傑作之ㄧ


 



從圍牆上的小洞往內拍  看不到她的滄桑


彷彿回到昔日的風光裡


 



主架構是傳統的閩南三合院


外觀採巴洛克氏拱廊與裝飾 另有一些東方飾紋


正面望去二層樓加一層女兒牆的水泥專造洋樓


兩側的護龍女兒牆上分別寫著“廉泉讓水”和“瑞氣祥雲”


意為主人在風水絕佳處仍要時時不忘品行廉潔


 



看到這些如同廢墟般的角落心裡很感慨


昔日的榮華富貴風花雪月都哪裡去了


 



大宅通往二樓是狹窄的樓梯


身材瘦瘦的文俞一走上去幾乎站滿階梯


要不是一家人一同前來我可是沒膽往上走的


 



站在二樓往下看是一片綠草地以及一個如意池


據說這如意池也是和風水有關


 



聚奎居是烏日鄉唯一巴洛克建築,佔地400坪,是傳統詩人陳若時的故居,建造年代約為大正 9 年 (1920)( 據李乾朗調查 ),其建築特色:
(1)三合院平面,正身 RC 加強磚造;護龍磚造。西式洋樓,護龍為平房,正身二層,
山頭花綵紋飾,中有堂號,女兒牆起落有致,線條流利。
(2)明間以柱列分三間呈半圓拱造形,明次間以圓、方、圓柱三柱並列,表面抿石子。
(3)護龍半圓拱洗石子,其餘為紅磚。
(4)臺基正身抬高,室內再抬高,中庭置海棠形水池。建築形式華美特殊,立面構材保存完整,值得加以保存。
以上資料來源取於:走讀台灣 烏日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d233756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